你知道数学里有哪些名人的故事?

你知道数学里有哪些名人的故事?

2300年前,数学之神阿基米德诞生叙拉古,11岁漂洋过海来到埃及亚历山大求学,拜师欧几里得门徒,他的传奇一生无人不晓,他一句撬动地球震惊世界几千年,他将欧几里得远远甩到了身后。也就是在罗马人愚蠢的刺死他那一刻,希腊文化开始走向毁灭。

自阿基米德之后1900年,竟无一数学新秀登上历史舞台,阿基米德逝世后,数学界仿佛沉睡了1900年,文艺复兴期间,伽利略、笛卡尔的出现,重新点燃了数学界的火光,照亮了近代数学的前进道路。笛卡尔创建了代数几何学,创造性的引入了变数,数学终于迎来了它伟大的新篇章,这是多么神圣的时刻,多么令人兴奋的时刻,变数的引入标志着数学历史从此踏上新的征程,他注定被载入史册。

自笛卡尔之后,数学再没沉睡,笛卡尔逝世前8年,上帝降生了牛顿,这之后,数学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比之阿基米德之后的沉睡,数学自此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新的定理一个个从黑暗之中打捞出来,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创建微积分,完成了近代数学最重要的一步。而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三人好像约定好了似的,三人一样,终身未娶。

牛顿之后,数学四杰欧拉接过交接棒,以他的科学献身精神、惊人的产量将近代数学再次推向新的阶梯,面对这位为科学双目失明,拥有超凡心算能力的天才,任何人都应该保持敬仰的态度。

欧拉之后,上帝再次照顾了德国,继莱布尼茨之后,天降德国神童高斯,那年,高斯6岁。高斯的出现,奠定了德国成为世界数学中心的基础,高斯1855年逝世,最后的工作是由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希尔伯特和魏尔斯特拉斯完成,虽然20世纪没有一人被公认为为数学领袖,但无疑,希尔伯特也是上帝送给德国20世纪的礼物。数学王子高斯横跨18、19世纪,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有关数学的传奇,一部关于科学的传奇,但凡对数学有一点认知的人都不得不对之神一般的敬仰,他的事迹也鞭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他的一生,永垂不朽。

和高斯同处一个时代,可能是幸运,也可能是悲哀。也许,是上帝不满现状,决心助推人类科学事业,在同一个时代,同时降生了另一天才柯西。虽然柯西的功绩和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几人,但他的的确确是结束了微积分200年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清晰的分析体系,他也是继欧拉之后第二高产数学家,他的业绩也注定永存。严格来说,高斯之后数学再无传奇,再无数学王子,20世纪的希尔伯特不算,庞加莱也不是,总之20世纪没有一个被公认,数学界缺少真正的领袖,但数学界却完成了高斯等人没完成也完不成的任务,20世纪数学界加强了国际交流,数学的中心移至德国。

20世纪不得不说的还有一位,严格说他是物理学家,继伽利略、牛顿之后跨数学、物理界的另一传奇,高斯逝世后24年,爱因斯坦降生,更不可思议的是,上帝又一次光顾了德国,也将德国推向了世界的风口浪尖,35岁的爱因斯坦应邀迁居柏林,这年,恰是1914年,爱因斯坦一生在柏林呆了19年,在那个寻求科技突破的年代,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无比幸运的,任何军事强国也都需要这样一位人物。就在爱因斯坦迁居柏林不久,一战爆发,爱因斯坦一生反战,因为反战和长期参与反战政治活动,1933年54岁的爱因斯坦被纳粹德国悬赏追杀,只好加入美国国籍。在入住柏林一年后,也就是一战期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奠定了核反应的理论基础。从莱布尼茨到高斯再到爱因斯坦,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二战结束之前的德国是世界数学与世界科技中心,也不难解释为何德国有实力挑起二战。要知道,1740年至1765年另一传奇人物欧拉也曾因为俄局势混乱入住柏林科学院,而这一住,就是25年,不仅如此,18世纪仅次于欧拉的通才拉格朗日在他人生创造力处于鼎盛时期时应邀德国的腓特烈大帝前往柏林,任普鲁士科学院数学部主任,居住达20年之久,他最重要的巨著《分析力学》也是在此时完成的,德国有莱布尼兹、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六大近代数学巨匠做奠基,何愁没有科技?何愁没有军事?从这一角度讲,19、20世纪的军事之争就是科技之争,而数学之争也成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法国天降笛卡尔、柯西,英国收获牛顿,俄国将瑞士天才欧拉收入囊中,而这四个国家无一例外都是那个时代最牛逼的产物,无一例外都是战争的主导者,都是一战、二战的核心霸权者。

中国名人读书故事 50字左右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